196体育2023年1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不少经济增长数据好于之前市场预期。但我国3月偏低的通胀与稳健经济增长形成反差。在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是当前经济复苏缺乏持续性的隐忧。而这隐忧主要来自出口和地产两方面。2023年3月我国出口的高增速大概率是个短期异常值,我国出口前景难言乐观。一方面,我国3月出口增速与其他相关数据之间有明显落差,让人不禁怀疑其持续性。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景气走弱的时候,我国出口难保强势。今年1季度国内社会融资规模多增的部分,大部分应该去了地产行业。地产是当下我国内需的主要矛盾。今年1季度地产行业的复苏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在地产供给偏紧时,需求拉动型的地产复苏恐怕难以持续。在经济复苏存隐忧,市场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的时候,经济增长还需政策添柴加火。对今年我国经济的复苏仍然可以抱有信心。但这种信心何时能变成现实,还需观察后续宏观政策如何调整、何时调整。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政治局会议释放九大政策信号——4.28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并从总体要求、现代产业体系、宏观政策、内需发展、市场环境、改革开放、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在加快突破短板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会议延续了去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总基调的提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表明下一阶段我国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合理的扩张程度,坚持连续性,突出针对性,加强统筹协调能力,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要 “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是此前多次重大会议提到宏观政策要“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的阶段性细化。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领域的政策基调具有很好的连续性,短周期内支持类政策仍将延续,要求做好风险管控,并对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方向定了调。会议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困难。本次会议还要求加快补齐民生重点领域建设短板。
一季度最大的亮点是出口。一种解释是,3月出口的货物其实是之前就签好的订单,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前两个月耽误了生产,所以集中到了3月。再看剩下的两匹“马”:投资和消费。乍一看,消费似乎更好。尤其是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了10.6%,增速很高。不过要注意,这是个同比的数据,是跟去年同期相比的。要是按照环比折算一下呢?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3月消费的复苏情况似乎比前两个月还要弱一些。投资内部的分化很明显。看投资主要看三个方向: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比较好,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是8.8%和7%。这背后有地方政府的努力,也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功劳。房地产基本上还是躺着没动,一季度同比增速是-5.8%。新开工面积下降得更明显,一季度同比增速是-19.2%。房地产领域唯一改善的指标是竣工面积,一季度同比增速是14.7%。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确实在复苏。但是,一季度经济的复苏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二季度的数据大概率也会很好看,所有指标的同比增速都会很高。当然,是跟去年的第二季度比的。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196体育,是两会之后中央层面讨论经济工作的重要会议;当年初宏观形势变化较大时,4月会议会相应调整年初政策安排。一旦4月政治局会议调整年初政策安排,对二季度宏观政策影响显著,大多有新举措推出。经济持续修复、政策发力靠前下,4月政治局会议重点或在推进政策安排落实见效,而非“强刺激”。经济总体向好下,结构分化、修复不平衡等特征较为突出,扩内需、稳就业等或是4月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重点部署领域。投资端,3月地产销售、投资虽有改善,但新开工投资未见好转、同比下降29%、拖累依然较大;消费端,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和消费修复缓慢,一季度农民工人均收入增长放缓、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改善弱于城镇和过往;就业端,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仍大,16-24岁人口失业率抬升1.5个百分点至19.6%、创历史同期新高。针对地产修复弹性不足,当前政策思路已较为清晰,通过产业投资加码来部分对冲;领导密集调研相关产业后,4月政治局会议或对产业发展做出进一步指引。促消费、稳就业或是4月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部署重点领域。
在中国,财政、金融、土地、社保、国资这些领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项都与政府行为有重要关系。关于土地财政源于何处,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即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收入占比过低,以及支出占比过高,土地财政是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产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时在建立分税制的同时,还建立了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并且在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后,进一步建立了规范的转移支付。也就是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预期的可支配收入除了分税制背景下留存的地方收入外,还有中央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考虑真正的收支缺口必须考虑转移支付。而问题核心在于为什么后来地方政府会出现缺口?答案是在于政绩考核机制。这才是导致土地财政很重要的根源,以前是单一的GDP考核,所以要拉动经济增长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基建,后来从单一GDP考核进入到多元目标考核,需要更多资金解决经济增长、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这都需要钱。因此,根本上讲,是政绩考核以及不断扩张的政府职能,而非分税制导致了土地财政。未来,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一定的宏观税负水平和财政汲取能力,难以应对方方面面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寻找土地出让收入和政府收入新的出路势在必行;同时,也要从支出端解决问题,否则再多的政府收入也解决不了政府职能不清和基层政府近乎无限责任导致的支出规模过大问题;改革财政体制,上收事权和支出责任,避免地方尤其是基层因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加剧财政困难的问题。第一,尽快稳定宏观税负,开辟新的税源和收入,探索数据财政。第二,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职责与规模,压减支出责任。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绩效管理。第三,建立政策出台前评估和实施效果问责机制,避免各领域风险蔓延至财政,避免透支财政空间。第四,改革财政体制,上移事权和支出责任至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加大对区县转移支付。第五,深化社保制度改革,避免社保长期过度依赖一般公共预算补贴,进而一般预算依赖政府性基金等调入。第六,优化债务性质结构,实现目的与手段一致。第七,优化债务区域结构,适度放宽都市圈城市群以及人口流入地区的举债额度。第八,从“以地引资”过渡到“政府引导基金模式重塑税基”。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竞争还是互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再探讨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关系明显加强。从SITC一级行业来看,我国在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杂项制成品三个大类行业的出口市场具备优势,且在后两个行业的出口市场上与东盟形成明显竞争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在对外贸易上的互补关系亦在加深。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部分低端产业丧失比较优势并向外转移或是大势所趋。但与东盟相比,我国在经济体量、发展阶段、人口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决定了东盟对我国出口的替代作用相对有限。往后看,韩国在出口方面的转型发展值得我国参考。背后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因素支撑:一是,韩国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二是,韩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提升,有助于韩国抢占全球制造业份额。对于我国而言,一是,需要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其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可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强头部企业对产业发展的牵引、推动效应;三是,继续落实稳外贸、稳外资政策,为出口导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赢得时间。
2023年1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不少经济增长数据好于之前市场预期。但我国3月偏低的通胀与稳健经济增长形成反差。在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是当前经济复苏缺乏持续性的隐忧。而这隐忧主要来自出口和地产两方面。2023年3月我国出口的高增速大概率是个短期异常值,我国出口前景难言乐观。一方面,我国3月出口增速与其他相关数据之间有明显落差,让人不禁怀疑其持续性。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景气走弱的时候,我国出口难保强势。今年1季度国内社会融资规模多增的部分,大部分应该去了地产行业。地产是当下我国内需的主要矛盾。今年1季度地产行业的复苏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在地产供给偏紧时,需求拉动型的地产复苏恐怕难以持续。在经济复苏存隐忧196体育,市场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的时候,经济增长还需政策添柴加火。对今年我国经济的复苏仍然可以抱有信心。但这种信心何时能变成现实,还需观察后续宏观政策如何调整、何时调整。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政治局会议释放九大政策信号——4.28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并从总体要求、现代产业体系、宏观政策、内需发展、市场环境、改革开放、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在加快突破短板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会议延续了去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总基调的提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表明下一阶段我国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合理的扩张程度,坚持连续性,突出针对性,加强统筹协调能力,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要 “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是此前多次重大会议提到宏观政策要“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的阶段性细化。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领域的政策基调具有很好的连续性,短周期内支持类政策仍将延续,要求做好风险管控,并对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方向定了调。会议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困难。本次会议还要求加快补齐民生重点领域建设短板。
李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中特估”体系持续火热,港股国企重构行情将近
当前港股国企估值仍处于历史地位,且远低于市场均值,具体行业间的差异比较大,银行业PE、PB和PS估值均处于市场低位,电信服务业在三大运营商等大型国企的带动下整体估值有明显提升。从经济基本面上看,在港股上市的国企主要营业收入来自内地,加上港股国企的外资持股比例持续下降,南下资金持股比例稳步上升,且港股国企多为能源、石化、建筑等板块的龙头公司,因此在中国经济周期性回升的过程中,港股国企的估值随之抬升的概率较大。从现实数据看,近年来在香港上市的超半数国企一直在加大分红比率,截至2023年2月,港股国企的股息率(近12个月)为7.7%、高于港股整体的4.2%,这同样也说明国企存在估值上升的空间。以下几个因素可能会推动国企估值的修复:第一,政策因素。“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国有上市公司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国企改革目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央企的考核体系正向“一利五率”转变,这能进一步提高国企的创收能力和质量。第二,市场因素。当前港股具有较强的相对估值优势,南下资金对港股的追捧热情仍在持续,今年港股市场会有不错的表现。港股国企估值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第一,国企ROE的长期下行导致低估值。第二,市场更偏好投资高成长性的公司。展望未来,预计港股国企估值重构的行业会随着沪深股市国企的价值重估而逐步演绎。短期来看,港股国企表现会相对沉稳。长期来看,国企改革的推进会促进港股国企估值重构。
孙春明(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会有可观的成长
我个人来讲,相对是偏乐观的,可能跟很多人的观点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有信心,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会有相当可观的成长的。如果有能力去建设、老百姓有钱去购买、金融机构也有实力给家庭部门提供一定的杠杆,我不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了。房地产调控还是有它的难度,关键还是要改变调控的思维,不能运动式的调控,更多的要考虑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考虑的不光是需求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考虑供应方面的健康发展。
尽管美国监管当局针对硅谷银行事件已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但其影响未完全消除;受困于负利率的欧洲和日本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后续动态及影响值得关注。诚然,硅谷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教科书式的缺陷。“百年老店”瑞士信贷的关门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常年负利率环境下,其投行业务较为激进,近年来连连踩雷。尽管美国监管当局针对硅谷银行事件已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其影响未完全消除。3月,美联储迎着银行业动荡压力继续加息25个基点,同时明确年内降息不是基准情形。鉴于通胀韧性较强、政策利率高企,美国银行业债券投资账面浮亏的情况短期内恐难改变。而且,硅谷银行事件唤醒了沉睡的存款人,他们可能对利率重新敏感,更多逃向高收益率资产如货币市场基金。由于资产负债结构更加分散化、多元化,美国大银行的情况要好一些,不至于遭遇中小银行那样的流动性危机,但美国大银行同样面临持有大量低收益债券的浮亏和存款流失问题。可见,美国银行业总体上都要重塑资产负债表,这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缩,加剧美国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下滑将加大美国股市和房市的调整压力。长期受困于负利率的欧洲和日本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受瑞信风波影响,德意志银行重新暴露在聚光灯下。此次德银是“三人成虎”,还是再次“逃出升天”,尚不得而知。而随着日本央行行长换届和通胀上行,市场再度押注日本央行退出收益率曲线控制。这是否会刺破日债这个坚硬的泡沫?这或是现代货币理论的终极考验。由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在新冠疫情应对中,中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避免了宏观政策大收大放、市场利率大起大落,这有助于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并有效防范化解了重大风险,推动了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4月25日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会议上宣布,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这意味着经过十年努力,从分散到统一,从城市房屋到农村宅基地,从不动产到自然资源,覆盖所有国土空间,涵盖所有不动产物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建立。我国以民法典为统领,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为核心,以实施细则、操作规范、地方性法规等为配套支撑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基本成型。2013年3月196体育,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提出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改革任务。(新华社)
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银保监会4月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数据情况。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保险主要业务保持稳步增长。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保险公司总资产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银行保险新增债券投资4.2万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赔款与给付支出4932亿元,同比增长9.3%。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合理满足刚需群体信贷需求。(新华财经)
中央政治局会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央习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要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澎湃新闻)
广州:二孩及以上家庭购买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拟上浮30%4月28日,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贯彻落实二孩及以上家庭支持政策的通知》意见的公告。按照《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广州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至少一个子女未成年)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上浮30%。其他贷款条件及要求依据广州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有效期5年。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4月29日-5月11日。按照3月29日发布的广州住房公积金2022年年度报告,广州单缴存职工个人住房贷款最高额度60万元,双缴存职工个人住房贷款最高额度100万元。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规定》明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二孩以上的家庭购买家庭首套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且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贷款最高额度可以适当调整提高。(澎湃新闻)
郑州购自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100万4月24日,河南省直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部分使用政策的通知》,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在郑州市区内购买自住住房,最高贷款额度由原来的80万元、60万元统一调整为100万元,首套或二套住房、夫妻双方缴存或单方缴存不影响最高贷款额度。在郑州市郊县购买自住住房,最高贷款额度统一调整为80万元。二套房具体贷款金额不再与家庭缴存余额挂钩。符合省直资金中心2021年11月30日发布《关于省直单位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的通知》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最高贷款额度由原来的120万元、90万元统一调整为150万元。(郑州发布)
河南省直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整河南省24日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部分使用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在郑州市区内购买自住住房,最高贷款额度由原来的80万元、60万元统一调整为100万元,首套或二套住房、夫妻双方缴存或单方缴存不影响最高贷款额度。符合省直资金中心2021年11月30日发布《关于省直单位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的通知》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最高贷款额度由原来的120万元、90万元统一调整为150万元。(顶端新闻)
杭州新增一区全域放宽限购 外地户籍只需1个月社保可购房记者从杭州市临平区住建局获悉,该区已优化调整购房政策,将临平街道加入临平区限购放宽区域。结合去年当地已将另外七个镇街列入限购放宽区域,这意味着外地户籍只需1个月社保即可购买该区新房或二手房,本地户籍无需社保,购买二套房也不再受落户5年限制。且各类家庭在限购区内限购的住房总套数不变。目前,杭州临平区、钱塘区和富阳区皆全域加入限购放宽区域。另外,9月30日(含)前,购买临平区普通新建商品住房的,按照实际缴纳契税金额的50%标准给予补助。(中国新闻网)
中基协:截至3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33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2176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5万只,管理基金规模20.33万亿元。该规模较上月增加475.64亿元,环比增长0.23%。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3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7429只,存续规模5.66万亿元,环比增长0.46%;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244只,存续规模11.10万亿元,环比增长0.05%;存续创业投资基金20330只,存续规模2.93万亿元,环比增长0.61%。(新华社)
基金一季度大赚3600亿元 权益类产品重振雄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产品盈利达3611.65亿元,各类型基金均实现正收益,权益类基金重振雄风。权益投资比重较大的头部基金公司一改去年颓势,纷纷跻身盈利榜前列,其他类型基金方面,QDII基金和FOF在一季度分别实现了141.16亿元和37.76亿元的盈利,商品型基金盈利23.42亿元。债券型基金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债券基金一季度盈利为785.33亿元。一直以来作为基金公司盈利担当的货币型基金一季度实现盈利546.76亿元196体育,与去年四季度基本持平。(上海证券报)
多路增量资金陆续集结 新基金募集规模逐月递增Choice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新基金募集规模逐月递增,分别为402.3亿元、884.21亿元、1431.62亿元,基金发行市场逐步回暖。截至4月26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规模已超过3200亿元,这意味着短期将有更多公募增量资金为A股“充值”。(上证报)
迷你基金数量创新高有公募规模从2亿骤降至4.6万基金一季报披露完毕,基金产品最新规模得以曝光。数据显示,基金净资产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高达1069只,为历史之最,占基金总数量比例超10%,规模不足100万元的基金数量竟也有13只。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基金发行也较为冷清,一大批迷你基金成立。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78只基金成立伊始就沦为迷你基金。近5年有逾60只迷你基金规模徘徊游走在迷你基金规模边缘。(证券时报)
经济复苏动能显现,基础设施REITs一季度业绩向好作为资本市场的新业态,基础设施REITs盈利能力备受关注。陆续公布的公募基金一季报,揭开了基础设施REITs经营情况。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多只基础设施REITs一季度收入超过1亿元,展现了不错的经营能力。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自身修复的背景下,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速,经济和商业活动均有所复苏,使得基础设施REITs一季度盈利表现良好。(上海证券报)
FOF整体遭遇净赎回,Y份额成增量“生力军”随着202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FOF整体申赎情况也浮出水面,2023年以前成立的662只FOF(不同份额分别计算,下同)在今年一季度整体遭遇超140亿份的净赎回。而自去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以来,养老FOF的Y份额迅速增长。去年成立的133只Y份额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整体获得20.02亿份的净申购,并且一季度全部录得正收益,平均区间收益率为2.17%。(中国证券报)
408只公募FOF一季度基金配置出炉:纯债型减少,偏股型增加近日,全市场408只公募FOF产品(A/C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密集披露了2023年一季报,FOF产品在2023年一季度期间配置基金的情况也首次出炉。根据中金公司数据,受一季度权益市场震荡上行影响,FOF基金在一季度大幅减配了纯债型基金,显著增配了偏股型基金,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增配比例最明显。(证券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意见》提出五方面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二是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保障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合理资金需求。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商业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分支机构在贸易融资、结算等业务方面的服务能力。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外汇衍生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四是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支持大型外贸企业运用新技术自建数字平台,培育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第三方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五是优化外贸发展环境。鼓励和指导地方组织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伙伴的贸易促进活动。(中国银保监会)
银保监会官网4月27日消息,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全年工作目标:2023年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优化服务结构,提升重点领域服务精准度,拓展保险保障渠道。贷款利率总体保持平稳,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通知》聚焦重点领域小微企业需求,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精准支持。立足纾困解难、扩大内需和稳定就业,支持住宿、餐饮、零售、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交通运输、外贸等领域小微企业的合理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复苏。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支持制造业、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积极研发符合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特征的信贷产品,更好满足其用款急、期限短、频度高的资金需求。(中证网)
银保监会:严禁为挪用于非生产经营用途的贷款办理续贷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其中提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开发小微企业续贷专门产品或完善现有产品续贷功能,原则上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和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中短期经营性贷款产品都应具备续贷功能。合理确定本行续贷条件,严禁为挪用于非生产经营用途的贷款办理续贷,不得用续贷掩盖信用风险。(中新经纬)
银保监会:商业养老金试点公司均已推出产品中国银保监会26日发布消息称,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相关商业银行均已推出个人养老金储蓄产品,已有18只理财产品、25款人身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业务累计积累责任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其中,养老年金保险责任准备金约6600亿元。(中新社)
扩容至17个城市 六部门部署2023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海关总署日前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动员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2个省份17个城市集中开展为期5个月的2023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具体来看,此次专项行动主要包括5方面19项措施:一是进一步深化“智慧口岸”建设和口岸数字化转型,包括支持各地加强“智慧口岸”建设和通关模式改革试点等5项措施;二是进一步支持外贸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包括推动加工贸易提档升级等4项措施;三是进一步提升跨境通关物流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水平,包括持续推进港航物流类作业环节单证无纸化和交接便利等4项措施;四是进一步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费用,包括持续落实《清理规范海运口岸收费行动方案》等2项措施;五是进一步提升外贸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包括协同推进企业“问题清零”、完善政府部门与商界沟通机制等4项措施。(新华社)
中央政治局: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新华社)
商务部:支持开拓多元化市场,将发布国别贸易指南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商务部将发布国别贸易指南,对重点的市场,每个国家制定一个贸易促进指南。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商务部将发布国别贸易指南,对重点的市场,每个国家制定一个贸易促进指南。商务部还将利用好和很多国家建立的“一带一路”项下的贸易畅通工作组机制,推动解决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增加企业的机会。在这方面,驻外的使领馆、经商机构会为企业提供便利,加大服务,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提供支持和便利。(中新经纬)
国家统计局: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1.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67.4亿元,同比下降21.4%。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92.4亿元,同比下降16.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290.3亿元,下降2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8.1亿元,下降24.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94.1亿元,下降23.0%。(统计局网站)
银保监会: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86%中国银保监会26日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86%。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增加2572亿元。拨备覆盖率205.2%,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6%,保持在合理区间。(证券时报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通知》明确三方面政策。一是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的扩岗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和贷款业务,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增加信用贷等支持。二是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引导基层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落实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三是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新华网)
20省份一季度GDP出炉:14省份增速高于全国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4日,至少已有广东、山东、浙江、四川等20个省份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同比增速方面,20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增速超过或等于5%,分别是吉林、宁夏、海南、内蒙古、天津、湖北196体育、青海、山西。有14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4.5%),除上述8个省份外,还包括浙江、广西、云南、山东、重庆、辽宁。从经济总量上看,去年一季度GDP离3万亿一步之遥的广东,今年一季度破3万亿,达30178.23亿元。(澎湃新闻)
国家税务总局:一季度累计免征新能源车辆购置税212亿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共有12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享受政策优惠,同比增长17.5%;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212.4亿元,同比增长36%。从购买对象看,居民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同比增长15.5%,占全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82.7%;企业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同比增长28.7%,占比为17.3%,其中汽车租赁、出租车客运和公共客运等行业购进新能源汽车数量居前,特别是汽车租赁、出租车客运购车数量同比分别增长68.1%和10.9%,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增长速度加快。(税务局网站)
国家税务总局:一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600亿元国家税务总局28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679.8亿元。小微企业减征所得税、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多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减轻了经营主体资金压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央视财经)
中国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在27日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超60%。(中新网)
工信部:一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24415亿元 同比增长13.5%据工信部数据,一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24415亿元,同比增长13.5%;软件业利润总额2660亿元,同比增长15.1%;软件业务出口115.4亿美元,同比下降2.3%,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同比增长7.9%;软件产品收入6058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4.8%,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12.5%。另外,一季度,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5845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较1-2月份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2620亿元,同比增长16.6%,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的比重为16.5%;集成电路设计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5.5%;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2040亿元,同比增长4.8%。(环球网科技)
人社部:截至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1.65万亿元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截至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1.65万亿元。截至去年底,全国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2.11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29%。下一步,人社部将稳妥推进相关改革。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抓好参保扩面。推动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加强基金监督管理。部署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持续推动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中证网)
人社部:一季度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04万亿元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2亿人、2.37亿人、2.89亿人。1—3月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04万亿元、总支出1.7万亿元,3月底累计结余7.75万亿元。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13.7亿人,覆盖97%人口。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7.64亿人,覆盖54.1%人口。(中国青年网)
多家上市银行净息差跌破“警戒线”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稳息差截至4月24日,已有25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有7家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将被扣分。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部分商业银行净息差指标可能会持续下行,这也是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来稳息差的原因之一。(证券日报)
一季度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68.9亿件1-3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341.7亿件,同比增长8.5%;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68.9亿件,同比增长11.0%;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562.1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589.6亿元,同比增长8.2%。(人民日报客户端)
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增长率初值1.1%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商务部经济报告称,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美国2023年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化增长率初值1.1%,这一数据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增长2.6%后得出的,低于此前经济学家预期的2%,为两个季度放缓。美国商务部通常会根据不断完善的信息对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三次估算,本次数据的修正值将于5月25日公布。报告还显示, 美联储密切关注的通胀指标--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年化增长率初值 3.7%,强于前值1%,但不及市场预期 4.3%。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上升4.9%,高于前值4.4%和市场预期的4.7%。(金融时报)
美国3月PCE同比上涨4.2%,市场担忧: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正在抬升美国商务部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仍远高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市场人士普遍担忧,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之际,通胀压力仍未显著缓解,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正在抬升。而随着美联储继续加息,多个华尔街投行都预计,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现轻微或是温和程度的衰退。(央视新闻客户端)
俄财长:七成俄中贸易为本币结算俄罗斯财政部长表示,俄罗斯与中国间超过70%的贸易结算已经转为本币结算。“一两年前在俄中双边贸易中本币结算的比例约为30%,如今已超过70%。”使用俄罗斯卢布和人民币进行结算是俄罗斯的首要任务,这对俄中双方是“互惠互利”且“可靠”的方式,可以将使用美元结算可能遭遇的风险降至最低。(新浪财经)
通胀高企美国部分民众减少或停止存储退休金美国福克斯新闻当地时间24日援引哥伦比亚大学的最新报告显示,由于通胀高企、物价上涨,去年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因生活成本升高而减少了存储退休金的数额。同时,高达12%的受访者彻底停止了存储退休金。此外,有30%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入不敷出,这一数字较此前一年上涨了6个百分点。39%的受访者表示其储蓄甚至不足以支持一个月的生活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一项基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模型估计,目前美国有58%的可能性进入经济衰退,为自1982年以来的最高点。(央视新闻)
美媒: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首超美元今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首次超过美元,这是中国减少对美元依赖过程中跨过的另一个里程碑。彭博行业研究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开展的研究显示,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接近零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数据显示,美元在同一时期的占比从83%下降至47%。该比例是基于所有交易计算而来,包括通过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开展的证券交易等。(环球时报)
阿根廷将用人民币结算中国进口商品当地时间4月26日,阿根廷经济部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阿根廷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他表示,与不同企业达成协议后,阿根廷将于本月使用人民币支付价值相当于大约10.4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使用人民币可以加快阿根廷未来几个月的中国商品进口节奏,相关授权的效率将更高。预计从5月份起,阿根廷还将使用人民币支付价值相当于7.9亿至1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央视新闻)
美国OpenAI完成新一轮融资路透社4月29日援引一家美国科技媒体的报道称,大语言模型ChatGPT的开发商、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近日又获得新一笔总额超过3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已超270亿美元。此外,据路透社报道,OpenAI公司发言人4月28日表示,在被意大利数据监管机构勒令下线近一个月后,ChatGPT已在意大利恢复上线。(央视财经)
英国政府投1亿英镑加速发展AI技术英国政府24日宣布,向负责构建英国版人工智能(AI)基础模型的团队提供1亿英镑(约合8.6亿元人民币)起始资金,以助英国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英国政府在24日发布的新闻稿中说,这些人工智能的基础模型包括类似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上述投资将用于资助由政府和行业共建的新团队,以确保英国的人工智能“主权能力”,广泛应用安全可靠的基础模型,到2030年使英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新华社)
证监会发布《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4月28日,证监会发布《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重点内容包括:一是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实行科创企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参照适用知名成熟发行人制度,大幅缩短科创债审核注册时限,提升科创债全链条业务服务质效等。二是扩大科技创新资金供给,持续发挥中央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优质企业发行科创债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发行REITs。三是提升科创债交易流动性,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研究推出科创债ETF,给予优质科创债通用质押式回购融资最高档折扣系数等。四是健全科创债评价考核制度,将科创债承销情况纳入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专项评价,将科创债承销情况纳入证券公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能力评价指标,单独设置科创债评优机制等。五是加强工作协同配合,建立健全与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委的沟通会商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协同,对科创债融资主体、中介机构、投资机构、增信机构等提供政策支持。(每日经济新闻)
中上协:202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0.8% 现金分红共1.89万亿元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22年经营业绩分析报告。截至4月29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全年,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分板块看,科创板全年营收增速领先,达29.3%;创业板净利润增速领先,达11.3%。3413家上市公司实施或公布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占比67%,合计现金分红达1.89万亿元,平均股利支付率30.3%。(经济观察网)
上交所: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净利润4.16万亿元 同比增长2%4月29日晚,上交所发布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经营业绩情况分析。截至4月29日,沪市主板1689家上市公司(除交大昂立外)全部完成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55万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4.16万亿元,同比增长2%;扣非后净利润3.95万亿元,同比增长3%。2023年第一季度,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沪市主板公司第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16万亿元、净利润1.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中证网)
上交所:2022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突破万亿和千亿上交所29日发布2022年科创板公司经营业绩及板块发展情况分析显示,2022年板块公司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2022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2120.49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归母净利润1135.89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907.81亿元,同比增长9%。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9%和56%,超3成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9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央广网)
中期协:3月期货公司营业收入35.78亿元 净利润11.03亿元中期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29个辖区。2023年3月交易额49.79万亿元,同比减少12.36%,交易量7.48亿手,同比增加12.83%,营业收入35.78亿元,同比减少12.38%,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减少10.23%。(每日经济新闻)
一季度6省地方债发行规模超千亿 山东省发行1932亿居首4月26日,财政部公布了《2023年3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从一季度情况来看,2023年1-3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1669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126亿元、专项债券13568亿元。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440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790亿元、专项债券1613亿元。合计,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109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916亿元、专项债券15181亿元。分省份来看,今年一季度,河北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六省份的地方债发行超千亿,分别为1214亿元、1353亿元、1015亿元、1932亿元、1624亿元、1593亿元。山东省一季度以地方债发行1932亿元位列省份第一。(澎湃新闻)
4月25日,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会议上宣布,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我国以民法典为统领,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为核心,以实施细则、操作规范、地方性法规等为配套支撑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基本成型。我们认为本次改革的落脚点并非以房地产税为锚,落脚点在于规范管理,推动法治化建设,有助于产权的保护以及便民利企的工作。
不动产统一登记始于10年前,2013年3月中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次年11月《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颁布,2016年12月,中央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明确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矿产资源等所有权统一确权登记。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该年6月,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全面联网,至今统一登记历时十年完成,其难点在于从地域管理到财产属性均具有复杂性。本次登记覆盖所有国土空间,涵盖所有不动产物权,也彻底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实现全国一盘棋。
不动产登记围绕“四统一”进行制度创建,即登记机构、登记依据、登记簿册以及信息平台实现统一。不动产登记始于物权法的提出,我们认为其本质和出发点的核心在于:保护和便捷。通过规范登记行为,从而明确当事人的不动产权利界线,并记载于登记簿上公示。相对于之前各部门分散登记容易导致的重叠遗漏问题,能够有效减少矛盾纠纷,更好地维护当事者的不动产物权,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其实质意义在于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政府效率。解决不动产分散登记乱象,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2015年6月国土部官网举行的不动产统一登记访谈中,不动产登记中心市场监测处处长卢静曾表态,实施统一登记并不是开征房产税的必要条件,也不是以征收房地产税为目的。这一制度实际上是在鼓励和保护人们持有产业,设计的初衷并未与开征房地产税相挂钩。据央视22年3月报道,财政部表示当年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考虑到不动产信息已于18年实现联网,我们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并不是推进房地产税或者是扩大房地产税试点的必要条件,虽然其客观成为了房地产税的基础设施,但房地产税推进未来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稳健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从分散到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经历漫长历史过程。2007年原《物权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指明方向、奠定法律基础。2013年中央作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重大改革决策,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明确由原国土资源部承担,并提出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簿册、统一登记依据和统一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改革任务。2014年不动产登记局挂牌成立,国家层面登记机构统一组建;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各级登记行政机构组建。2023年4月25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宣布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意味着经过漫长努力,覆盖所有国土空间、涵盖所有不动产物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建立。
不动产内涵丰富,统一登记利于加强产权保护、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根据2015年3月实施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范畴包括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统一登记有利于不动产产权保护,在保障交易安全、生态安全、便民利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于房地产市场而言,不动产统一登记作为一项制度规范性工作,可依托全国房产信息,奠定动态分析不动产情况基础,加强各类信息互通,精准监测,更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季度债市整体震荡偏强,股市转好但风格极致,固收+基金实现正回报,但相对纯债基金等并不突出,赎回趋势延续但环比缩窄。操作上,一季度固收+基金杠杆水平延续提升,并相应减配利率债、增配信用债,久期微降,权益增配趋势不改,但复苏预期受扰之下增配斜率放缓。行业配置上,主要加仓TMT、有色金属等板块、减仓金融地产等板块。此外,模式上也在日益完善。展望未来,宏观和市场环境不差,但大类资产配置难度大,股市风格极致、分散失效等难度仍在,需要加强交易和行业轮动能力。此外,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滞后指标,固收+基金赎回压力虽然减轻,但整体仍难扩张。
一季度满足我们筛选标准的固收+基金样本共1739只,基金总规模约2.23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利率债整体窄幅震荡,股指脱离底部区间,固收+基金业绩表现整体稳健,规模继续回落,赎回趋势延续但环比缩窄。具体分基金类别来看,一季度由于股市震荡上行,权益仓位相对较高的偏债混基和灵活配置型基金表现整体相对弱势,二级债基表现占优。发行端来看,整体公募基金市场发行有所降温,而债基新发行数量与份额回升,固收+基金负债端有望改善。
一季度固收+基金杠杆水平延续提升,并相应减配利率债、增配信用债,久期微降。纯债方面,整体仓位小幅增加,非政金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是债券底仓主要构成部分,一季度固收+基金延续加仓非政金债、资产支持证券和中期票据等。权益仓位上,固收+基金继续增配趋势不改,但复苏预期受扰之下增配斜率放缓。行业配置上,主要加仓TMT、有色金属以及交运等板块,主要减仓金融地产、化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板块。投资策略上看,持仓稳健,具备资产配置择时能力的固收+基金表现更稳定。
固收+基金涉及资产类别丰富,对投研能力要求较高,头部机构在产品数量、规模上优势显著,行业马太效应明显。一季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前3家基金公司固收+产品管理规模占比33.09%,前10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占到固收+产品规模的61.39%。从管理模式上看,固收+产品管理架构不断进阶迭代,经历了“保险-公募-混合投资部”变迁。基金经理数量方面,单经理与双经理模式各有优劣,单经理模式目前略占优但差距不大。一季度固收+产品基金经理整体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换仓,后市展望上,对股市态度偏乐观,整体尚认为股票>
转债>
债券。
“固收+”的命门是资产配置能力,而流动性环境对“固收+”很重要。宏观流动性角度看,海外流动性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国内则期待股市赚钱效应催化+低机会成本推动场外资金加速向场内转化。由于主导固收+基金业绩表现的关键因素仍在于股市,二季度股市核心变量有望出现转机,但操作难度仍大;债市仍难打破震荡格局;转债估值可能小幅被动收敛,“比债有余”判断不改。总体来看,国内基本面结构分化+数据分歧,“数据偏强+预期偏弱”格局暂时维持,基本面预期漂浮不定,股债均以震荡为主,大类资产配置难度加大。后续赎回压力虽然减轻,但整体仍难扩张。
1、理财“赎回潮”叠加企业信贷放量,居民及企业存款大比例回表,且预防性及储蓄化需求下导致定期存款占比显著抬升。开年以来M2同比增速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同时新增存款规模较往年同期相比也出现大幅提升,1-3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5.4万亿,去年同期10.9万亿。经济恢复初期,企业投资意愿较低,同时地产销售总体幅度有限,企业活期存款维持低位,导致“M2-M1”剪刀差持续走扩,居民及企业定期存款(含结构化)占比持续攀升至69.1%,存款定期化走高,活期存款走低,无疑显著抬升了银行综合负债成本。
2、资金面回归常态化叠加存贷双高消耗超储,存单发行利率与同业拆借资金价格较去年显著抬升。截至4月24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1Y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年初(1月6日)分别上行22BP、25BP、18BP、45BP。此外,R007、DR007利率中枢也出现明显抬升,2023年一季度R007、DR007平均利率为2.35%、2.02%,较去年四季度上行29BP、31BP,存单发行利率与同业拆借资金价格大幅上行增加银行同业负债成本,对银行净息差也构成压力。
3、相较表内存款,表外理财产品收益率赎回潮后企稳回升。近期短债行情持续,理财产品收益率在“赎回潮”后企稳回升。4月24日封闭式理财平均基准利率3.81%,已恢复至去年12月水平;3月以来6M-1Y封闭式理财基准利率与1年期AAA级中票、存单利差走阔。当前封闭式理财产品基准利率并未明显走低,对表内揽存及存款收益率造成压力。
1、目前5年期以上LPR为4.3%,一城一策背景下各地实际首套房房贷利率约为LPR-40BP。根据中指院数据,一季度已有超过30城市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二季度部分城市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将由LPR-40BP调整为LPR-50BP。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较去年同期低29个基点;新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42%,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低11、41个基点。
2、从银行净息差角度来看,2022年12月商业银行净息差已回落至1.92%,为历史最低。一季度环比去年年末来看,银行负债端成本抬升明显,同业负债及表内定存均抬升了银行综合负债端成本,同时企业及居民信贷利率持续走低,大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多为3%以内,商业银行净息差继续面临继续收窄压力。
1、上一轮存款利率调整中,机制核心成员行先于其他银行进行利率调整。通过复盘2022年9月存款利率调整情况,我们发现上一轮国有银行率先进行利率调降,继而股份制及部分城农商行宣布下调,反映出在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开启时,利率自律机制核心成员或将最先进行利率调整,基础成员及观察成员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再确定其存款利率的实际调整幅度。
2、中小银行本轮下调旨在补降或节后利率回调。4月以来已有多家中小银行如广东南粤银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等调整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下调诉求较强,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预计二季度银行存款成本有望在引导下进一步下行。此外,为增加节前揽储规模,1月曾有部分中小银行阶段性上调存款利率,如河南义马农商银行、河南罗山农商银行等,其中部分已于4月重新下调对应期限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与1月上调幅度持平。反映出除补降外,节后利率水平回调或是4月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另一重要原因。
3、利率考核机制新增定量扣分项,Q2银行存款利率或将开启新一轮下调。利率自律机制下,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Y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一季度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1年期LPR利率处于历史低位,银行存款利率仍有调降空间。其次,2023年央行在《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新增“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惩罚措施)”,即若银行各关键期限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季度月均值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调整幅度低于合意调整幅度的,在“定价行为”得分(总分100分)基础上扣分。如评估的前四季度中,两季度不合格,或平均分低于60分,则该年度不能被选为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失去发行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金融产品的权利,银行融资难度将增加。在新的考核机制处罚压力下,二季度银行存款利率新一轮下调周期或将开启。
不同规模大小的主动公募产品在1Q23结构性行情背景下呈现明显分化。从绝度仓位来看,主动股基整体仓位环比4Q22小幅上行,但实际上百亿以上产品仓位略有下滑,小型股基加仓明显,且规模越小的产品加仓幅度越大。板块配置维度,1Q23主动股基整体降低了中游制造板块的仓位,提高TMT板块配置,这一趋势特征在规模越小的主动股基产品越显著。整体看,主动股基产品过去一季度净申赎回率为-0.9%,但10亿元以下产品在一季度录得2.1%的净申购率,净赎回主要发生在10亿元以上规模产品,规模越大的产品净赎回压力越大,不同规模区间的主动股基产品在渠道的认可度较2019-2021年有所变化。
1Q23主动股基整体仓位环比约+1pct。主动股基在1Q23基本保持高仓位水平运行,其中普通股票、灵活配置、偏股混合型产品1Q23的权益资产占比分别为90.7%、78.8%和89.2%,环比+0.3pct、+1.8pcts和+0.8pct,其中普通股票和灵活配置仓位为历史新高,偏股混合型产品距离历史高点仅差0.7pct。
同类型主动股基产品中,规模越小的产品1Q23权益资产规模占比提升越快。以偏股混合型产品为样本,按照4Q22产品净资产规模分为0-10亿元、10-50亿元、50-100亿元、100亿元以上共4组,对应1Q23的权益资产占比分别为80.6%、79.7%、80.1%和81.7%,环比4Q22变动2.7pcts、0.7pct、1.5pcts及-0.4pct。
1)无论规模大小,主动股基均以中游制造、消费和TMT均为重仓板块,但规模越小的产品在过去5个季度持有的中游制造板块仓位相对越高,医药和消费的持仓相对越低。无论规模大小,主动股基在过去5个季度配置于制造、消费和TMT板块的仓位平均都超过了10%,但0-10亿元的主动股基在中游制造板块的仓位比例过去5个季度均值为26.2%,明显高于100亿元以上主动股基的21.4%,消费板块的持仓均值为19.0%,明显低于100亿元以上的主动股基的26.7%。这或许与小型产品在2022年围绕新能源产业链挖掘布局中小票,而大型产品大多仍坚守相关板块尤其是消费医药中的龙头公司有一定关联。
2)当1Q23A股在TMT板块出现明显结构性行情时,规模越小的产品在1Q23减持其他板块以增持TMT的幅度越大。若按照4Q22时的净资产规模将主动股基分为上文一致的四组,在4Q22时TMT板块对应的持仓占比由小型至大型产品分别为18.0%、16.5%、16.0%和16.5%,彼此差异不大,在1Q23时持有的TMT板块市值占比分别为27.9%、22.7%、19.8%和19.9%,环比分别变化+9.9pcts、+6.3pcts、+3.8pcts和+3.4pcts,差距明显拉大。我们在上期《流动性热点跟踪—主动公募2023Q1调仓分析前瞻》(2023-4-21)中曾基于主动股基日度回报与TMT板块指数的相关系数变化指出,规模越小的主动股基在3月中下旬之后向TMT调仓的迹象越明显,这与一季报(截至3月31日)的实际持仓相吻合,随着4月AI主题行情的持续,这一调仓可能还有所延续。
规模越小的产品1Q23平均绝对收益率越高,净赎回压力越小。从实际回报率来看,参与AI主题性行情的“先与后”的差别远远超过“精选个股”带来的超额收益差距,TMT板块暴露程度越高的中小型公募产品明显跑赢暴露程度低的大型产品,仍按照上述分组1Q23平均季度回报率由小型到大型产品分别为3.5%、2.3%、1.0%和1.8%。1Q23存续主动股基整体净申赎率约为-0.9%,但基民对于提供不同短期赚钱体验的产品呈现出不同的申赎行为,1Q23上述分组对应的净申赎规模分别为+203亿元、-312亿元、-138亿元和-284亿元,对应净申赎率分别为+1.6%、-1.1%、-1.4%和-2.5%,不同规模区间的产品在渠道的吸引力较2019-2021年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所定义的“胜率”,即相比万得全A指数,能够获得累计正超额收益的个股占整体样本的比例。
一季报是配置业绩超预期策略的最佳时间窗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各季报配置业绩超预期策略时,一季报胜率是最高的;②不仅如此,相较其他报告期,一季报配置业绩超预期的胜率随时间衰减较少,业绩超预期个股的相对收益可持续更久。
一季报配置业绩超预期策略在消费风格行业中胜率最高。一季报配置业绩超预期策略,胜率前三行业为食品饮料(64.8%)、家电(58.8%)和医药(58.6%),是消费蓝筹集中的行业。同时商贸(54.0%)排名第7,美容护理(52.2%)和农牧(50.4%)排名也靠前,或意味着在一季报时A股市场更倾向于给与消费风格更高的业绩超预期定价。此外有所区别的是,A股市场对业绩超预期的胜率偏好会随着报告期有一定漂移,半年报高胜率方向转为与居民出行相关的行业,而三季报行业则缺乏明显共性。
A股对业绩超预期定价有偏好,更青睐食品饮料和成长风格为了明确配置业绩超预期策略能带来多少期望超额收益,引入“赔率”概念,即在业绩超预期区间中所对应的较万得全A的期望超额收益。
A股在定价业绩超预期时的反应有三个特征:①给予业绩超预期个股超额收益,但对业绩不及预期个股惩罚力度不明显,遭下调个股在期望相对负收益的绝对值要远远小于遭上调个股期望相对正收益;②业绩和超额收益联动仅在净利增速预期调整幅度-35%至45%时成强正相关,脱离这一区间后超额收益和业绩之间明显脱钩;③业绩超预期幅度越大并不意味着越多超额收益。净利增速预期上调幅度大于45%时,期望超额收益和上调幅度不再正相关性,甚至期望相对收益可能为负。
A股对食品饮料和成长风格的业绩超预期给出更高赔率。若以公布业绩后28天为截面,赔率前五行业为传媒(3.2%)、计算机(3.0%)、有色金属(2.9%)、食品饮料(2.8%)和通信(2.4%)。若以公布业绩后60天为截面,赔率前五行业为食品饮料(5.5%)、电力设备(4.4%)、电子(3.8%)、国防军工(3.6%)和传媒(3.0%)。综合看,高赔率行业除了食品饮料外,其他行业都属于成长风格,有色金属赔率不稳定可以剔除。
食品饮料和成长风格高赔率均来自市场对其业绩超预期的定价而非行业β。我们采取同行业中业绩超预期和不及预期个股赔率做差的方式来检验赔率的来源。就28天和60天两个截面而言,高赔率食品饮料和成长风格中业绩超预期和业绩不及预期个股的期望赔率差均为正值,说明相对万得全A的超额收益更多来对业绩的定价。
当下市场关注的主线在过去业绩超预期行情中胜率和赔率如何?当前市场主要关注三条主线,经济复苏中的消费和生产以及泛TMT行业。从
①消费复苏相关的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家用电器、纺织服饰、商贸零售和社会服务中,食品饮料胜率、赔率双优,家用电器胜率较高但赔率欠佳,其他行业胜率和赔率均不合意。
②生产复苏相关的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基础化工和煤炭中,有色金属的赔率较优同时胜率也合意,基础化工赔率较优但胜率一般,其余不合意。③泛TMT的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传媒赔率均优,但只有电子的胜率可以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